華爾街日報周三報導,新加坡正在評估創辦國際性的稻米期貨交易平台可能性,希望藉此穩定在東南亞具有政治敏感意義的稻米價格。
如果創辦成功,這將成為第一個在亞洲交易的國際稻米期貨產品。
目前在泰國、日本與中國都有地方性的稻米期貨交易平台,不過這些期貨並無法代表整個地區,主因在於缺乏價格關聯性,以及交易數量不足。
國際稻米研究機構(IRRI)因而建議新加坡應該開辦國際稻米期貨交易所,新加坡政府與民間專家上周在南洋理工大學開會,商討該議案的可能性。
會中對於新加坡是否要建立新的交易所,或是透過目前既有交易所來開辦稻米期貨交易有諸多討論。
一名新加坡官員透露,南洋理工大學已經被要求廣泛蒐集多方意見。
從議案受到的關注程度,反映亞洲官員對於稻米的高度重視。
泰國與越南是全球主要稻米出口國,此外印尼與菲律賓,則是主要稻米進口國,這些國家都位於東南亞。稻米是許多亞洲國家最重要的糧食來源,最近幾年米價狂飆已經讓決策官員大傷腦筋,多數認為有必要抑制米價的波動性。
不過專家指出,在新加坡建立全球性的稻米期貨交易平台將是一大挑戰,因為在政府介入干預價格、進口數量與關稅下,讓全球的稻米交易規模相對較小。
根據雅加達的農業經濟專家伊斯梅特(Mohammad Ismet)估計,目前全球稻米交易總量幾乎不到3千萬噸,大幅低於玉米的9,500萬噸與小麥的1.35億噸。加上市場結構不全,以及稻米等級、種類不同,都很難以對交易目的設立一個共通的標準。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 Donate to Wikileak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