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5日 星期四

稅制革命 別只想拔鵝毛 - 中時電子報

性 - Google 新聞
Google 新聞
稅制革命 別只想拔鵝毛 - 中時電子報
Mar 16th 2012, 03:29

  • 2012-03-16 01:40
  • 中國時報
  • 林建山

 《中國時報》近日製作了〈未竟的革命〉稅改專題,適切的提到了財稅改革的必要性。而新任財政部長劉憶如,一上任就籌組「財政健全小組」,藉以延續六○年代以降各內閣階段一系列賦改會、稅革會等機制的未竟之功。其實不論是賦改、稅改或財政健全,背後都隱示著國家財政的不盡善不盡美問題。

 財政,是一個國家公共資源的徵集、配置與利用;好的國家財政機制,須能同時作好事前的經濟社會促進及事後的國民財富再分配。如果今天台灣真正想要作好國家財政革新,就必須超脫財政部門程序、作業層次思維,而從整個國家經濟社會成長發展的大願景觀點著眼,來談財政改革,才真正達得到檢視國政良否的目的。

 如果從比較宏觀的角度,看台灣的財政體質與績效,應是屬於名列世界前茅的財政穩健國家:國民租稅負擔率偏低,財政債務偏低,經濟社會成長良好。

 在多數國際經濟幸福指標占居前列地位的稅負率,台灣一向也都處在良善指數二○%以下水準,二○一一年不過十二.八%,相對於絕大多數先進經濟體(星港除外)之皆在二六%到四二%者,的確是偏低的。國家公共債務比例,亦是偏低的,全球平均值是九五%,但台灣自設的法定上限就是四○%,而歷年實際值更鮮少超過三五%。這種國家財政策略,與廿世紀以來,債務人優勢論取代了債權人優勢論,以致外債是國家安全保障的全球大環境趨勢,尤其是完全相悖的。

 目前台灣所應進行的財政革新,「財政紀律的講求」最應優先於稅項與稅收增加的計算。影響財政效率的機構障礙與人謀錯失問題,一直是過去二十年來國際透明組織所詬病,也是國家競爭力評比指標「政府管理落後」的癥結。而在財政配置利用上,過度花費在政府消費職能(包括福利支出)上,而太少花費在國家生產職能(部會)上。參照國際間財政正常穩健國家,對於前者之支出比例,鮮有超過四分之一之上限者,但目前的台灣,竟然高達四六%以上,已成為世界上大有「希臘化」嚴重傾向的國家。而相對於那些績效表現尚好的逾限國家,係以經社部門(產業)或機構組織(企業)作為主要花費之對象,但在台灣卻完全祇有針對個別家戶及個人的移轉性支出,尤易致釀「過度福利症」的國家病。

 今天社會最所關注的資本利得稅(富人稅)之改革,最須注意的是,國家稅捐徵集的「資料稅」本質(惟其有資料者才課得到稅,所以薪資所得者無所遁逃)以及稅率水準訂定的可接受度問題。一般資本利得(富人主所得),在三方面:一是證券(股票、債券、票券等)交易,二是不動產交易,三是珍寶古物稀貴品買賣持有。前者,台灣祇有交易稅,卻沒有所得稅;後二者,在台灣因為沒有資料,所以連交易稅也難以徵取。

 其最好的解決辦法,是參仿多數英聯邦國家的實務,成立「交易所」機制:讓不動產與珍寶古董稀貴品都像證券交易一樣,集中於都會區域的不動產交易所,或全國公開拍賣所,進行公開交易及移轉權屬登記。則即使祇能徵取到交易稅,亦因為公分母的厚實加大,一樣可以有效倍增國家稅收。

 資本利得稅(富人稅)的稅率,則必須低於其匿報逃漏成本,乃具可行性;遺贈稅率降減為原本的五分之一,淨稅收反而百倍增加的經驗,應該是最好的借鏡。

 最後建議財政健全小組,能夠超越財收稅改的框限,而以國家財政革新的格局與眼界,尋索大開大闔的興革作為,核決國家公共資源的徵集、配置與利用,而不可止於斤斤計較如何拔到更多鵝毛而罷了。

 (作者為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更多影音新聞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 Donate to Wikileaks.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