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

banggood 18% OFF Magic Cabin Hat Country LLC HearthSong 15% Off Your First Purchase! Code: WELCOME15 Stacy Adams

2012年3月30日 星期五

閱讀世界/聽說,愛情曾經來過這個地方 - 聯合新聞網

愛情 - Google 新聞
Google 新聞
閱讀世界/聽說,愛情曾經來過這個地方 - 聯合新聞網
Mar 30th 2012, 18:42

推薦書:蘇菲‧奧克莎儂(芬蘭作家)《救贖》(天下文化出版)

蘇菲‧奧克莎儂讓文學性與電影感在紙上獲得優雅的平衡。

她讓我們隨著女主角們,跋涉在那遙遠的地方……

文學跟電影有什麼不同?

文學可以用文字描繪感受的細節,電影在這部分的強項,則是用畫面去讓我們印象深刻。至於細緻的感受,複雜情緒的百轉千迴呢?看來,文學在這一回合,可以暫時獲得領先。

電影跟文學又有什麼不同?

電影的時空跳躍可以隨心所欲,文學則需要一定篇幅的描述來讓我們信服。不過,電影只要超過一百分鐘,就可能讓人在觀影之前猶豫。88頁或者388頁的小說,只要故事與人物引人入勝,卻都不會嚇跑讀者。

問題是:由於網路臉書手機簡訊風行的影響,愈來愈多小說依靠對話來支撐。感受,只能留在語言文字裡被猜測。感受,變得只剩下人物的反應。是的,許多小說的字裡行間只有人物反應,以及我們馬上會聯想到的表情。

反應?表情?要比反應,要比表情,電影有時僅僅只靠一個畫面,就能痛宰文學的千言萬語。如果「故事」是選秀節目的指定曲,「感受」應該是小說家參賽者的自選曲。面對文學,電影創作者只要主攻「畫面」,大抵就能奠定勝基。

幸好,有些作家娓娓敘事的功力,就是有辦法融故事與畫面和感受於一爐。蘇菲‧奧克莎儂獲得芬蘭跟北歐文學大獎的《救贖》,就讓文學性與電影感得到優雅的平衡。翻開書頁就像轉動起電影膠卷,讓我們隨著女主角們,跋涉在北歐,跋涉在那遙遠的地方。

《救贖》,一部跟愛情有關,與歷史有染,更和身體有千絲萬縷關係的小說。我們和主人翁一起嘗過許多美好,經歷了理智與情感上的磨難。幸好,聽說,愛情曾經來過這個地方。我們才有力氣,一步一步理解那些被汙辱,跟被損害的人。

曾經,愛沙尼亞被長期禁錮在蘇聯鐵幕背後。曾經,芬蘭也飽受蘇聯欺壓。有著芬蘭爸爸跟愛沙尼亞媽媽的蘇菲‧奧克莎儂,因為看到有關入侵者,刻意在波西尼亞戰爭中強暴女性,藉以羞辱這一代跟下一代敵人的書籍,啟動她想要書寫有關「羞恥」及其背後故事的想法。

最早,《救贖》是以舞台劇的方式出現。愛情的美好,以及性暴力的陰影與創傷,更迭迴盪在舞台上。回到紙上的《救贖》講的是,愛沙尼亞人愛莉德的姊姊,從小就又美又優秀,愛莉德欣賞但又忌妒姊姊。長大後,姊姊的先生更讓愛莉德著迷。為了得到他,愛莉德幹出一連串的好事跟壞事。

姊妹與男人的三角戀情,和因此衍生出來的故事,以及她們所處時代與生活裡的點點滴滴,讓故事時間在1990年到30到60年代來回穿梭,空間則散落在愛沙尼亞、芬蘭、德國與蘇聯。時代與空間轉換在這本書裡,讓我們呼吸到電影畫面的流暢感。

蘇聯極權主義,對愛沙尼亞跟芬蘭人日常生活的戕害,反應在愛莉德家的過去和現在。這些用幽默筆法所呈現的生活細節,讓我們對人物所受的屈辱,更加的感同身受。但是,且慢,這本書應該不止講羞恥二字而已。愛情,應該也是它的主題。

愛情去哪裡了?

愛情一直都在,只是,最初的悸動,有時候會變成對方跟自己的心痛。這個需要獲得救贖的過程,有時候來得快,有時候來得很慢很慢。

幸好,看完《救贖》之後,我們會相信:愛情曾經來過這個地方。真的。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 Donate to Wikileaks.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隨機文章